6月29日,吴晓波在淘宝间进行了一次直播卖货。
时间长达5小时,卖了26款产品,但被媒体引证最多的一条数据是:
“60万坑位费,带货15罐。”
有人“笑出了眼泪”,有人批判这是直播职业“乱象汹涌”,有人以为这是吴晓波的“大败局”,有人感叹曾经的作家再也回不去了,世上多了一个三流商人,少了一个一流作家。
这些讪笑、批判和感慨一言以蔽之:无病呻吟。
事非亲历不知难,卖货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大部分店铺的命运是亏本关门,大部分广告的命运是竹篮打水,大部分货摊乏人问津,大部分流量难以变现。
顾客的金钱和注意力本来便是稀缺的,在无穷无尽的广告面前,无动于衷才是常态,怦然心动的购买才是特别时间。
不要说吴晓波了,任何一个人(包括这些自媒体评论家们)去街头发传单、招徕顾客,或许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公号卖货试试,看看能促成多少销售额。
你的产品或许很牛逼,请最红的明星,杨幂、肖战之类给你代言做广告,银行无息贷款给你几个亿来支付广告费。你敢吗?
大概率上你和我一样不敢,由于你知道投广告有风险,赔了钱可能就要露宿街头了。60万广告费带货15罐奶粉之类的工作,并不罕见。仅仅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的广告带来的购买数据没有这么及时精确,不像今天直播带货这样人尽皆知而已。
那么,吴晓波有什么好讪笑的呢?
你在朋友圈里信誓旦旦的引荐某款好货,多年的老友们都不一定感兴趣。吴晓波卖奶粉只卖了十几罐,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笑话吗?
世道的变坏,便是从讪笑他人的失利开始的。
没有比讪笑他人的失利更容易的了。你当然能够拿出李佳琦和薇娅的卖货数据来讪笑吴晓波,但这有什么含义?就好比你拿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专业才能来对比一个刚开始学物理的初一学生。
对他人的失利乐祸幸灾是最恶劣的质量,讪笑他人失利的人是最废物的人。我并不是在批判那些自媒体作者们,他们在生活中未必如此。我忧虑的是他们的讪笑仅仅为了投合那些喜爱讪笑他人失利的读者们。
这样的媒体生态,令人悲痛。
我敬服吴晓波勇于尝试的勇气,一个51岁的大佬,能够走进直播间卖货,尝试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满足于做一个坐而论道的财经评论家。
世界上不缺财经评论家,尤其是为了投合屌丝而罔顾经济知识的财经评论家们。当大量的财经作者能够扔掉需求定律去议论房价(如同价格是由相关部门而不是经济学规则决定的),能够代表大众去批判提价五毛钱的商家(他们内心真的信任他们写的东西吗。),“财经作者”简直是一个骂人的标签。
我更不赞同那些对文人从商的哀叹。首先吴晓波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人们并没有由于他的从商而失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即便他们的感叹是正确的,世上多了一个三流商人,少了一个一流作家,那又怎样呢?
在商业的天平上,在人心的天平上,在天主的天平上,难道一个一流作家就重于一个三流商人?就更加高贵?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我敬服吴晓波从作家到企业家的转型。我国需求这样的人。创造财富的过程也能够让一个财经作家对商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启迪他写出更有重量的著作。哪怕是直播的惨败,对于一个作家和企业家,也是一次宝贵的阅历。
企业家总是在失利和挫折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鲜花与掌声中享受必定的成功。商业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永久只要成功的概率,从来没有必定的成功。
不要讪笑只卖出了15罐奶粉的吴晓波,不要讪笑任何一个由于自己的尽力而遭受失利的人。一个人假如喜爱讪笑他人的失利,他的内心世界,将永久昏暗和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