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直播 >

【pk空包网】电商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原标题:电商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橡籽面一上网,订单每天飞过来。”淅川县上集镇草庙沟村民申四青6月上旬见到笔者时兴奋地说,网络销售让橡籽面的价格比原先涨了3倍,这得感谢农村电商助力,一下救活许多传统产业。

  三山六水一分田的淅川,近年来农村电商遍地开花。2017年淅川县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签约启动农村淘宝项目后,“互联网+县域经济”的建设更是全面提速。目前淅川县域内,活跃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的网店已达1000余家,直接带来就业岗位5000余个,间接带动近1.3万人就业。

  来到淅川县西北偏远山区的龙山村,只见物流货车不断穿梭往来。据介绍,作为县里最早追赶电商大潮的村庄,由于互联网的通达,龙山村一度长出100多家网店,户外用品年销售额曾达到5000多万元。

  最早点燃电商这团火的是村民侯晓锋。笔者在县电子商务集聚中心见到侯晓锋时,他正盯着电脑屏幕,查看“清凉夏季”预售活动筹备情况。

  2006年,开过书店、进过工厂的侯晓锋,偶然看到朋友开网店赚钱,也想尝试一下。在他看来,户外用品是朝阳产业,于是他将帐篷、睡袋、烧烤架等,作为自己第一家淘宝店“平价淘淘”的主推产品。

  2008年,侯晓锋推出了自己的运动品牌“伏牛郎”,采取“自主品牌+生产外包+网上分销”模式,带领村民创业。村民不需押金就能直接拿货,这种几乎零成本的分销模式,让村民开网店的门槛和风险大大降低。

  不过,忙碌背后,隐忧显现。“销量不小,就是利润少。这种状况持续几年了。”同村淘宝店主王小波说,由于竞争激烈,当年“开一家赚一家”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大家都卖户外用品,市场很快就饱和了。

  竞相涌入,粗放增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王小波说,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作为伏牛郎户外用品公司分销商,早在2013年其淘宝店销售额就已达40万元,但此后却难有突破。

  侯晓锋告诉笔者,为寻求便捷物流条件和更大发展空间,2012年“伏牛郎”搬出龙山村,入驻县电子商务集聚中心。如今龙山村仅剩7家电商,年销售额降到200多万元,很多企业搬出或消失。1000多人口的村庄,留在村中创业的仅剩20来人。

  上集镇草庙沟村是橡籽面专业村,过去因经营模式落后,市场行情一直低迷。“现在橡籽面生意不错。”村民杨文德说。

  这些转变发生在2017年。那年,淅川县开始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在深圳创业的周宏庆返乡,创办了渠首源电子商务公司。

  与侯晓锋不同,周宏庆将目光聚焦在家乡的土特产品上。在他看来,农村电商只有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才有生命力。因此,“渠首源”最初的使命,从包装和销售野生橡籽面开始。原本土得掉渣的野生橡籽面顿时变得时尚起来,网上销售价格涨了又涨。

  2017年5月,淅川县创办农村淘宝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仓储、货源、物流、培训等服务。周宏庆创办的“渠首源”也变身镇农村淘宝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免费电商培训等服务。

  “渠首源”依托“农村淘宝”平台,将橡籽面、软籽石榴、高山绿茶等土特产品统一设计包装,制定质量标准,打出淅川县统一的公用品牌“淅有山川”。该镇许多村民直接成为周宏庆的分销商,自己注册淘宝,实现零成本创业。

  在老城镇的中线杏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杏李种植户们正忙着将3000公斤杏李搬进邮政公司的货车。

  “2.5公斤杏李卖30元,还不愁销路。”看到经过精包装的杏李卖出惊艳价格,合作社负责人李冬芝喜滋滋地说,这都多亏了农村电商。

  老城镇穆山村种植大户王丽通过网上吆喝,把自家茶树菇卖到近100元一箱。回顾产销收益从3万元增到10多万元的历程,王丽明显感觉到农村电商带给自己的好处。

  “尽管目前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真正懂农村电商且愿意沉下来做农村电商的专业人才太少,很多应届毕业生及专业人才不太愿意扎根农村做电商。”大石桥乡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主任陈小虎忧虑地说:“同时,农民的网购习惯还处于培养阶段,很多农民依然没有触网,即使触网了也没有养成网购的习惯。”

  对此,县农村电商服务中心黄玉焕表示,要想改变农村电商人才短缺的局面,一方面应努力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另一方面应把精力放在本土人才培养上。同时引导组织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国务院研究室在淅川挂职、主抓消费扶贫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徐紫光认为,农村电商蕴藏着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除了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外,应着眼于破除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完善物流体系,解决“有产无量、有品无牌”的问题。

  • 关注微信
标签: 电商 农村电商

猜你喜欢